97小说网

第九十九章 经济思考 (第1/2页)

97小说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德意志将永世长存),接着再看更方便。

希特勒所提出的外交关系看似和经济复兴毫无关系,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德国而言,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德国本身的经济实力并不弱,商品和科技在世界市场竞争力强大,可以说就算是平庸的官员来管理德国的经济,德国的经济也不会太差。

而造成德国经济崩溃的原因,说到底还是鲁尔被占,还有世界大战的凡尔赛条约所要求的百分之十的税费,可以说,不夺回鲁尔、不废除这百分之十的税费,德国的经济难以腾飞。

兴登堡问希特勒的是在不考虑夺回鲁尔的方式下,也不考虑废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百分之十的税费下,来振兴德国经济,希特勒的回答的确答非所问,可是,他说的也是重点,只有让与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恢复,才能有机会收回鲁尔以及解除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同时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于经济而言,也有良好的帮助。

是否能在收回鲁尔工业区和解除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下,振兴德国经济呢?

希特勒的回答是不能!

鲁尔工业区太重要了,德国的重工业大多数都在鲁尔,最重要的煤矿和铁矿也在鲁尔,德国立国才五十多年,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转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工业大国,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的是鲁尔工业区,没有了鲁尔工业区,德国只能成为地区性的大国,而不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为什么鲁尔工业区这么重要?

因为产煤产钢铁。

因为大部分重工业都在那里,德国的重工业世界一流,是德国的经济支柱。【ㄨ】

那我们是否可以使鲁尔工业区不那么重要呢?煤矿铁矿不能转移,那我们可以把鲁尔工业区的所有工业转移到其他地方呢?

这个也是否定的,这个时代没有高速公路,连大卡车都还没发展起来,所依靠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铁路和水运,鲁尔工业区为什么工业发达,就是因为既有四通八达、通向法、比、荷、瑞士的铁路极为便利,工业区里又有多条运河,直达所有欧洲的重要城市,近至北海,远至黑海、地中海,都可以通过河运到达,工业区内的杜伊斯堡市拥有德国最大的河港,是全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你要是把鲁尔工业区里的重工业转移到其他地方去,那鲁尔工业区产的煤和铁就要先通过铁路运输,运到工厂,然后工厂生产了产品,再把产品运输销售,这样一来多麻烦,多了运输这一道环节,成本大大升高。

就在鲁尔生产,多简单啊,直接就利用鲁尔产的煤和铁生产产品,然后利用稠密的交通网运输至国外,鲁尔的工业,是不能离开鲁尔的。

你见,或者不见,鲁尔就在那里,不移不跑。

送走兴登堡后,希特勒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还是那个问题——在不考虑鲁尔工业区和废除凡尔赛条约的前提下,如何振兴德国的经济?

是的,我们已经说了不可能,没有鲁尔的德国将不是德国,没有鲁尔,德国的经济就不会振兴,不过,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希特勒将要出任商贸部部长,振兴德国经济,是他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他出任商贸部长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先想了想后世的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

对于这个发展模式德国是可以借鉴的,希特勒在笔记本中记下,现在德国的失业率高,汇率低、工资不高,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可以通过政策吸引资本家们在沿海投资的,德国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地理位置也不错,欧洲的中心,适合做密集加工型产业。

虽然这个时候西方还没有提出去工业化这个概念,大部分工业还是要限制在本国领土上,不过有例外,对于英国而言,英国城市太拥挤,这个时候的伦敦就被称为“雾都”,城市上空时常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黑云,这不是天气和地理原因,而是因为英国作为世界工厂,伦敦又是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工厂众多,废气自然也就多,自然引起了民众的抗议,很多工厂都在逃离英国。

德国,作为一个港口众多的国家,是有机会吸引这些企业来投资建厂的。

思考了后世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后,希特勒又思考了后世新中国时期的三线建设事件,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当时新中国强敌环伺,战争随时打起来。战争如果打起来,中国的东南沿海和整个北方说不定会遭到沦陷,毛`主席这个时候就做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把很多工厂和建设项目转移到西南山区,以战养战,消耗敌人,保存国力。虽然三线工程造成了很多的损失和恶果,但从战略的角度上来说,毛`主席的决策完全是对的,英明的。

德国的鲁尔,和中国的沿海北方何其相似,都是国家前线,一旦战争打起来都是容易沦陷的地方。

先知先觉,希特勒知道,未来的德国完全有可能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鲁尔,也必将是敌人优先轰炸的目标,记忆中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重返十三岁 炮灰公主要逆袭 一品谋臣 幻心寻梦 (修真)师兄非良善 神医狂妃:高冷王爷请就范 穿越复仇攻略:庶女嫡媳 抗战之第二元勋 相公凶猛,带着娘子去捉妖 伏云纪